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发展林下经济,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、联农带农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这些内容,群众怎么看?
人勤春来早。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兴化村,姜农们早早下地开沟起垄,为清明前后播种白姜做准备。姜农朱贤发说,报告里提到的“做好土特产文章”,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。
2023年,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。天门镇是铜陵白姜核心产区,但过去一度因白姜品牌不响、产品单一、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,农民增收步伐缓慢。天门镇党委书记何敏说,报告中提到的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”,正是天门镇的破题方向。
“镇里现建有80多座育种姜阁,并有10多家白姜加工企业和上百个白姜加工作坊。2024年,全镇白姜种植面积5000多亩,全产业链产值达4亿元。”何敏说,今后将进一步完善“育种+种植+加工+文旅”全产业链条,结合农业产业强镇项目,持续深入打造铜陵白姜区域品牌,并加快发展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,有效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在广西梧州市蒙山县新圩镇屯巴山的“茶光互补”茶园,山坡上铺展的光伏电板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电能,板下一排排茶树长势良好,错落分布的水肥一体设备为茶树生长提供均衡养分。
“我们在这里种植了3000多亩茶树,今年6月可以采摘第一批夏茶。”广西桂堡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战科说,对于报告提到的“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、联农带农”,他备受鼓舞。
吴战科说,“茶光互补”进一步拓展了六堡茶产业上下游产业链,向上为茶叶种植引入清洁电,向下为茶叶加工、销售及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,驱动整条产业链更科学、更高效、更绿色。
“茶园带动附近3个村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、带动就业300人,村民还通过农光互补光伏扶贫项目获得了分红收益。”新圩镇副镇长韦文仙说,村民切切实实享受到了以“绿”生“金”的红利。
野山参种植和繁衍护育、产品精深加工、“元气”康养之旅近年来,吉林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带动农民就业、增收。“发展林下经济”写进报告,让公司董事长曾宪清充满信心。
森林资源丰富的吉林省正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。“农民不仅可以在我们的加工环节找到工作,还可以吃上旅游饭。”曾宪清说,公司研发的山参冻干粉、山参植物饮料、山参酒等特色产品受到市场好评,打造的云岭野山参风景区年均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。
曾宪清说,今年公司还将融入长白山土特产供应链,联同其他相关企业在线上直播间销售人参、坚果、木耳等林下农产品,“让本地的林下经济发展得更有声有色,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。”
凡本网站注明来源:XXX(非每日甘肃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
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(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)受理,联系电话。
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: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;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: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开云体育注册